地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雅安坚强! – 女娲之爱

地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雅安坚强!

  老人受伤不愿告诉护士儿媳:她在忙着救别人

  房屋密集、老旧,地震来时受损自然更严重,芦山老城区就是这样一个区域。昨天记者探访发现,昔日街道的热闹不再,取而代之的则是玻璃、砖头、瓦片和杂乱无章的电线,不时有人冒险跑进去拿点生活用品。

  老人受伤儿媳不知

  昨天早上8点,七旬多的余克全老太太在侄子的陪同下来到芦山县人民医院换药,她的右腿在震后进去抢东西时受了伤。“不抢点东西出来,吃什么啊”,虽然因此受了伤,但她不后悔。事后,她在芦山县人民医院救治,幸好只是皮外伤,在搀扶下还能勉强走路。

  地震震垮了她家的房子,儿子在外地不能回家,她和老伴带着8岁的孙子住进了帐篷,每天来医院换药需要侄子陪同。而实际上,他的儿媳妇就是这家医院的护士长,婆婆受伤两天了,儿媳却全然不知。“没敢告诉她,这几天她也在忙着救别人,都没空回家,不想给她添乱。”余克全说。

  “一家人都没事最好”

  上午11点,白兰芝回到倒塌的店铺中收拾东西,大米、铁锅、水盆,把所有能用的东西统统装上车。

  在白兰芝店铺旁边,是她哥嫂开的白家牛肉面馆,相比于其他受损房屋,这家面馆受损尤其严重,整个顶棚已经瘫塌,地上落满横七竖八的木头,只剩下门口的招牌还算完整。

  白兰芝透露,哥哥家店铺不是被震坏的,而是被隔壁高楼掉落的木头砸坏的,当时把夫妻俩全压在了下面。幸好邻居们帮忙,才捡回两条命,但嫂子受伤严重,目前正在医院救治。

  收拾完东西,记者随白兰芝一同来到安置帐篷,除了刚才抢出的东西,帐篷中就只剩下一张刚用木板拼起来的“大床”了。她80多岁的老母亲和姐姐也过来一起住。忙活了一上午的白兰芝来不及喝一口水,忙前忙后,但始终笑呵呵的,记者问她为何这般高兴,她说道:“一家人都没事就最好了,既然是自然灾害,就乐观面对吧,哭也没有用。”

  高三学生忆地震瞬间:我以为不会活着参加高考了

  “地震那一刻,我以为自己不会活着参加高考了,”地震过去已经两天,18岁的姑娘杨雪兰仍心有余悸。

  杨雪兰就读于雅安芦山中学高三,与中国许多同龄孩子一样,在这个季节,原本她们正备战高考,但突如其来的地震,打破了这个班级的常态。

  经历过汶川“5·12”地震后,震区的孩子已经有了“天然”的避险意识。此次雅安地震来临时,班里上课的学生逃离教室时秩序井然。

  跑到操场后,杨雪兰立即给父母打电话,但毫无音讯。“我拨了100多次,唯一的念头,就是父母都没事,因为我有太多事还没来得及为他们做……”

  杨雪兰说,只有经历过这种时刻,才觉得自己长大了。“我想好好孝顺父母,赚钱养家,不能死。”

  大难过后,这个小姑娘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,考试日益临近,她却无书可读,因为所有的教材都落在教室,取不出来。

  “现在心情很复杂,本来有些功课学得不太扎实,经过几天停顿,又倒退了。如果今年考不上理想的大学,我不知道如何向父母交代。”

  杨雪兰说,她的理想是考上一所军校,但自己的身高和视力是短板,愿望只能暂时搁浅了。

  与杨雪兰同住一个帐篷的苟雪茹说,其实在灾难面前,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,高考与生命,我宁愿选择后者。

  生性活泼的苟雪茹说,没有这场地震,平日是没机会与同学住在一起,像现在这样可以聊个通宵。

  但让苟雪茹担心的异地复课,还是变成了现实。据雅安教育局22日发布的消息称,对于灾情比较严重的芦山、天全的1200多名高三学生采取异地复课,23日会将1200多个学生和50个老师,用专车送到成都西南财经大学,进行集中复课。

  苟雪茹猜测,未来一个多月,所有的环境都要重新适应,能不能考好,要靠运气了。

  一位高三的语文老师梅丽雪说,地震总会对处于人生关键期的孩子们造成心理波动,很显然,会对他们的高考成绩产生影响。“在中国,很难改变高考带给人生的微妙变化。”

  “这一次地震没有造成重大伤亡,是老天对我们的眷顾,我希望更多学生能借着‘上天厚爱’的机会,给未来寻找更美好的方向,劫后‘新生’。”梅丽雪说。

  芦山在外务工者搭记者车回乡寻亲 路上巧遇家人

  中广网雅安4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雅安地震发生后,不少在外打工的芦山人历尽艰难,回家寻亲救灾。前天下午记者在去往双石镇的路上就遇到这样一个小伙子。

  小伙子叫骆明军,芦山县双石镇人,地震发生的时候,他正在成都的工地上搭板房。地震发生后骆明军一直担心家人的安危,正是这种担心与牵挂,不管多困难,骆明军也毅然踏上回家的路。

  下山路上,一个小伙子搭上我们的车:

  记者:你在成都做什么?

  骆明军:我在成都工地上面做搭板房,遇到地震就回来了。

  他叫骆明军,23岁,芦山县双石镇茨竹坡人。地震当天上午从成都坐车赶回家,到雅安之后只能徒步走回芦山。

  骆明军:到了雅安步行,走到芦山,路上还比较堵。

  记者:当时已经很多车在往这边了吧?

  骆明军:对,路上还有大石头,所以没有办法通行只能步行。

  因为通讯中断,骆明军一直联系不上家人。第二天一早,他在县城借了一辆摩托车,沿着盘山路骑回家。路上车多拥挤,骆明军又赶路心急,在一个拐弯的地方,一辆救援车相撞。

  骆明军:路又远又窄,而且比较悬一点,边上有石头,小石头大石头在边上,刚刚转过去就碰上了,就踩了一脚刹车就过去了。

  记者:摩托车都甩横过去了是吧?

  骆明军:对,我人在地上躺着,当我爬起来,摩托车已经在车子下面了,当时有点摔晕了,起来的时候都分不清东南西北了。

  幸好,骆明军只是擦伤了膝盖和胳膊。在我们的车上,他捏着裤子上的破洞,看车窗外破损开裂的房子。

  骆明军:我家里面就像这一栋。

  在路上骆明军看到了爸爸。

  骆明军:这是我爸爸。

  司机马上停住,骆明军跳下车。他旁边的消防官兵注意到父亲的眼神:

  消防官兵:他的父亲当时没有去特别表达说什么,但是我是第一次见到一个父亲在自己的儿子面前两眼含泪,这是这一次。

  骆明军:那是我爸爸,那是我大哥,那是我妈妈,这是我二哥,这是我二姐。

  记者:家人都挺好。人都在就好了。

  骆明军:我心也落地了。

  骆明军对母亲说,可担心坏了,母亲和姐姐们就笑他晒黑了:

  他家的房子被震裂,一家人正在用竹子和塑料布搭简易帐篷。路对面烧起柴火,锅里煮着腊肉和菜,这是骆明军回家的第一顿晚饭。

  孩子未受伤是母亲最大的安慰

  

  母亲受伤仍边打点滴边哺乳

  昨日上午,不断有来自灾区的救护车赶到华西医院急诊门口,送下一批又一批震区伤员。11时左右,一辆黑色的轿车飞驰而至,来自芦山的唐红军跳下车大喊:“医生,快来救我老婆……她是为了救我和娃娃受伤的,已经20多个小时了,快救她……”

  勇敢的母亲

  冲回瓦片乱坠的家救孩子,却被巨石砸中

  像往常一样,4月20日上午8时,住在天全县老场乡的刘春艳起床到卫生间洗漱,丈夫唐洪军正在床上逗4个月大的小女儿玩。唐洪军是个包工头,带着三四个人在这一带安装高压电线。一家人日子过得挺滋润。

  2分钟后,刘春艳突然感觉到屋子在抖,于是跑出去看个究竟,到了屋外才发现是地震了。慌乱之中,以为孩子和丈夫还在屋子里,刘春艳想也没想就往瓦片乱坠的屋里跑。刚进到屋里,房子后面山坡上的围墙轰然倒下,两块大石头压在了她身上。

  其实,就在刘春艳出门后,唐洪军也感到两层高的老式木楼开始剧烈晃动,立即抱起两个女儿往外面跑。冲到门外后,唐洪军发现没有妻子的踪影,“我才反应过来我老婆跑进楼找我们了”。唐洪军赶紧跑回倒下的屋子里,把被压在石头下的刘春艳挖了出来。

  刘春艳受伤不轻,腿上流血不止,“胸口疼得很,呼气吸气都钻心地疼”。

  沉着的丈夫

  把小车改装成简易救护车,带上妻子女儿赶往成都

  就在赶往医院的路上,刘春艳的状况越来越糟糕,腹部开始水肿,而且疼得厉害。上午9时左右,唐洪军赶到了医院,医生初步估计刘春艳是脾受损,但是医院设备有限,只能留院观察。

  唐洪军安慰着呻吟的妻子,心里牵挂着两个女儿。把大女儿委托给自己的师傅照顾,他带上小女儿唐欣回到医院照顾妻子。

  当妈妈看到哭闹的小女儿,顿时心痛起来,刘春艳忍住疼痛,把女儿抱在怀里安慰。在妈妈熟悉的怀抱里躺着,小婴孩顿时安静了下来。看着妻子受伤了还要照顾孩子,唐洪军又心疼又心酸。

  当天晚上,思考再三的唐洪军决定自己开车送妻子到成都接受治疗。天刚亮,唐洪军夫妇俩、唐洪军的师母杨阿姨抱着唐欣,一车4人便全速赶往成都。

  4个小时后,他们到达华西医院。

  坚强的妈妈

  左手打着点滴,挣扎着给4个月的女儿喂奶

  从20日当晚刘春艳病情恶化开始,小唐欣就没有喝过奶。杨阿姨到了医院后赶紧兑奶粉喂孩子喝奶,可娃娃一直都吃妈妈的奶,不会用奶瓶,也不愿喝牛奶,饿得大哭。

  21日下午,刘春艳接受完初步的治疗。根据初步检查,刘春艳胸腔发炎,估计脾脏有损伤。

  看到丈夫怀抱里哭闹的小女儿,尽管左手还打着点滴,刘春艳挣扎着用右手抱着女儿喂奶。饿了大半天的唐欣趴在母亲胸前,大口大口地吸着乳汁,不一会儿就安然入睡了。

  站在一旁的唐洪军转过头,悄悄把眼泪抹去。

  唐洪军和妻子是在广州打工时认识的,他不停地安慰妻子,“现在生活好了,你一定要坚持下去。两个娃娃都等到你教她们读书生活。”

  最新消息

  经过医生检查,刘春艳情况比较严重,将面临脾脏切除手术。但他们很有顾虑,如果做手术的话,将会有后遗症;如果不做手术保守治疗的话,有可能会大出血   男子步行两天两夜 走250公里返震区寻亲(图)

  

  徒步回到灾区看望父母的张红武向记者展示他的行囊 羊城晚报记者 温建敏 摄

  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温建敏 刘薇 梁怿韬

  (发自芦山)

  “两天两夜没有休息,一直在走,走不动时就想象父母的样子。”昨天上午,羊城晚报记者在震中芦山县龙门乡遇到一名中年男子,地震发生后,因担心家里年迈的父母,他从新都桥步行回家,大约走了250公里。

  他说自己叫张红武,47岁,家住龙门乡青龙长村王伙组,是一名建筑小工。

  牵挂年迈父母步行返家

  羊城晚报记者在重灾区芦山县龙门乡青龙长村采访时,向路边一中年男子询问灾情,他回答:“我刚回来才20分钟,啥子情况都不晓得。”记者刚要走开时,他的下一句话引起记者的注意,他说:“我走了两天两夜才回到家,脚都走肿了。”

  该男子介绍说,他叫张红武,47岁,是青龙长村王伙组的,在新都桥做一名建筑小工。“前天早上地震,我们这里也震得凶,我就往家里打电话,先打给老婆,但一直不通,再打给小女儿,也不通。连续打了半小时都打不通。”张红武说自己急坏了,后来打给一个邻居,总算通了,“邻居说,你们家人都没得事,但房子垮完了。”

  张红武心放下来后又提了上去。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,他父亲77岁,母亲70岁,两个姐姐很早就出嫁了,家里只有他这一个儿子。

  他立即跟老板请假,说要回家。老板也是一个乡的,马上答应了。

  走不动就想父母的样子

  张红武说,决定回家时,碰到一个问题,从新都桥到成都的川藏南路实行的是“单进双出”规定,单号进藏,双号出藏。地震当天是双号,班车是正好往成都开的,但当天班车早上六点半就开走了,而第二天是单号,没有车,要坐班车回家只能两天以后了。

  张红武决定:步行回家。

  他背了个背包,里面只有几件衣服和一包茶叶,还有少量食物,就开始往东走。“我就这样一直走,白天黑夜地走,先到了康定,翻过折多山,走过了二郎山隧道……”

  记者问:“为什么不搭顺风车呢?川藏线不是车挺多的吗?”

  张红武说:“没人敢搭我。”

  “那你这样一直不休息地走,身体受得了吗?”

  “走不动时,想象一下父母的样子,就立刻有力气了。”

  好心人主动载了他一程

  “走到离芦山县城几公里时,实在走不动了,脚都提不起来了。”张红武说,可能是他走路的姿势已经很怪了,引起过路车的注意,“一辆面包车停到我面前,让我上车,说免费搭我。”

  张红武说,经过两天两夜后终于到了芦山县城。下车后他继续步行,往家里赶,但此时他已经力不从心。大概在红星村的路段,他看到有人在路边拍照,就上前请求搭车。后来了解到这是一个新闻媒体的车,简单询问一下就把他送到了龙门乡。

  但是,据一直陪同记者采访的司机说,以他多年行走川藏线的经验,张红武在中途应该还搭过车,不然很难徒步走完那两百多公里的魔鬼路程。

  后悔当时没向政府求助

  张红武说,回到家后发现同村工友王光军比他早一天到家,王是找了当地政府帮助,送了他一段路,再沿路搭车回家的。

  “我当时不想给政府添麻烦,现在看,我的最大失误是没有向政府求助。”张红武感慨地说。

  但张红武欣慰的是,一家人总算团圆了,而且都平安,更让他欣慰的是,回家后16岁的小女儿跑去街上当志愿者了。“我非常支持。”张红武说。

  当然,张红武还有一堆麻烦,房子没法住人了,只能沿着房前的矮墙搭了个一米多高的简易窝棚,有腰伤的老父亲每次钻进去都很麻烦,家里的猪圈塌了个大洞,三头猪掉进了粪坑,好不容易才捞上来,食品也没有了。他希望记者不光关注他步行回家的事,更关注一下他们村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:帐篷和食物。

  

  4月20日,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.0级地震,大量民众无家可归。图为痛失家园的龙门乡灾区民众。

  

  芦山县宝盛乡一名儿童在地震后哭泣。

  

  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,75岁的高世珍在自家倒塌的房子前,她的儿媳不幸罹难。

  

  图为一名受伤儿童接受治疗。

  

  在临时机场等待救援的母女俩。

  

  芦山县,伤者接受治疗。

来源:女娲挚爱   love.ngnvip.com     两性故事    love.ngnvip.com/category/liangxinggushi

You may also like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