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着奶奶下馆子
(作者:周海胜)
张强今年20岁出头,是”站大岗”的,在这一带还挺有名气。所谓”站大岗”,就是每天带着工具在劳务市场里等零活儿。
张强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,他上高二时,奶奶得了一场重病,失去了劳动能力,张强就辍学养家糊口。后来,他看”站大岗”这活儿时间灵活,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奶奶,就决然地在这一行扎了根。
张强平时有活必接,只是每周六下午,他都要休息,因为这半天他有一个特殊任务,就是背着奶奶下馆子,这才是他出名的真正原因。
奶奶在这几十年里,没什么喜好,就爱吃三道街上的”张三拉面”.小时候每到周六,奶奶总是带着张强去那里。一碗毛细拉面,几片牛肉,再拌上红红的辣椒油,张强总是吃得津津有味、满头大汗。在回家的路上,张强总会拉着奶奶的手,说:”等我长大,考上大学了,工作挣钱了,天天领着奶奶去吃拉面!”每当这时,奶奶就笑着说:”好、好,奶奶就盼着这一天!”
如今,张强长大了,奶奶老了,张强没有考上大学,也没有找到好工作、挣到大钱,但是,领着奶奶吃拉面这一愿望却实现了。
张三拉面馆门前有九个台阶,自从奶奶得病,就无力走上这个台阶了。起初,张强把拉面打包拎回家,可奶奶说:”打包就不是那个味儿了!”于是每周六下午,张强都要打个出租车,拉着奶奶来到三道街,然后背起奶奶,走上九个台阶,进到拉面馆里,左手靠窗户的小桌子总是被擦得干干净净,好像在等待这祖孙俩。天长日久,张强背着奶奶下馆子成了这一带独特的风景,张强因此出了名。
这天,张强又背着奶奶下馆子,一碗面吃完,他刚要背着奶奶离开,拉面馆的老板走了过来,说:”兄弟,我这有点活儿,不知你能不能做?”
原来,张三拉面馆要在九道街开分店,房屋已经租好,要设计装修,老板想请张强帮忙。张强一听,急忙说:”这我干不了,我不是木匠也不是瓦匠,不会装修,没法做。”
老板说:”不用你自己做,我这里太忙,离不开,我想找个靠谱的人替我去监工。我知道你平时站大岗,名气也响,所以想让你帮忙。用料你去购买,工人你去雇用,一切费用我出,交工后再给你五千元劳务费,你看行不行?”
张强一听,这是天上掉馅饼啊,哪有不干之理呢?第二天他就进入了角色,亲自量尺寸、算面积、找工人、谈价钱、买材料、定计划。本来不算大的工程,张强做得有板有眼,细致入微。价钱压到最低,材料选得最好,计划定得最周全……不到半月,一个破烂不堪的空屋焕然一新,与原来张三拉面馆的装潢一个模式,但看起来比那个更明亮,老板看了非常满意。
交工那天,拉面馆老板带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,把张强请到了一家高级酒楼。老板对张强说:”张强,其实我也是打工的,我叫李思,这位才是我们真正的老板。”原来,”张三拉面”是一家全国连锁店,张强和奶奶常去吃的,不过是一百多家面馆中的一家而已。这位中年人才是”张三拉面”的创始人:董事长张三。
张三先生的事业正是如日中天,他掏出一张银行卡,递给张强,说:”兄弟,你的劳务费。”
张强接过卡,说:”谢谢!”
“张强兄弟,”李思插话说,”你知道这卡里有多少钱吗?”
张强说:”不是五千吗?”
李思笑着说:”兄弟,这里是五十万!”
“啊?这么多钱?我可不能要,我就要五千元。”张强吃惊地说,同时把那张银行卡推回张三面前。张三和李思都”哈哈”大笑起来,李思说明了原因。
原来,李思看张强每周六都背着奶奶来吃面,被他的孝心感动,所以每到那天,不管客人多少,他都让服务员把左手靠窗户的小桌子擦得干干净净,给他们祖孙留着。半年前,董事长张三来这个城市搞调研,李思把张强的情况和他说了,张三很感兴趣,立刻派人详细地调查了张强,最后决定让李思出面,请张强帮他装修店面。在这期间,张三一直暗中观察张强,他发现张强不但孝顺,而且聪明、诚实。所以他对张强更加有好感,决定帮助他,这才有了今天的会面。
张三说:”小兄弟,这里的五十万是’张三拉面分店开业的注册资金。”
张强更糊涂了:”这些钱你应该给李哥呀,怎么能给我?”
“小伙子,我已经暗中考察你半年多了。你能一直坚持背着奶奶下馆子,这种孝心,太不容易了!在这次装修过程中() ,你的聪明已经展现出来了。最主要的是,装修时你完全可以动动手脚,多捞一些钱,可你没有这样做!因此,我想请你加入我们的创业团队,那个新装修的店面就交给你了,这五十万是启动资金。不过,这钱可不是白给你的,五年内你要还清……”
李思说:”兄弟,这可是天赐良机呀,好事让你遇到了!”
“可是……我不懂经营,更不会拉面手艺……”
张三说道:”这都不是问题,我们总部全程跟踪指导,还包教技术,关键是你孝顺、讲诚信,再加上你聪明,我相信新店的生意很快就会火起来。”
“还有……我要是全身心投入面馆,就没人照顾奶奶了。”
“这事儿呀,我早就想好了,咱们那个店不是二层楼嘛,底层开面馆,二层你和奶奶住,这样你就不用背着奶奶去吃面了,她随时能吃上热乎乎的拉面!”
一个月后,九道街”张三拉面”正式开业,还是那熟悉的味道,生意做得红红火火。每个进店的顾客,都能看到墙上挂着两个大牌匾,东边写的是:百善孝当先;西边写的是:万业诚为本。
那年,我从学校毕业后,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。在又一次应聘被拒后() ,我无精打采走回家。见我垂头丧气,父亲叹了一口长气,说:”别急,晚上我带你去一个远房亲戚家坐一坐。”
父亲说的这个远房亲戚,是小镇上一家银行的行长。说是远房亲戚,其实不知道隔了多少代的转折亲,此前自然没有来往过。
父亲一生靠种地为生,老实巴交,从没求过人。那天下午,他拿出攒了好久的积蓄,了烟和酒。晚上,我们趁着夜色,赶往10公里外的行长家。
敲开大门,行长看到父亲,愣了片刻。我们进屋后,行长的脸上一直没有笑容。他不停地对父亲说,这个绝非易事,我帮不上这个忙。
父亲却一直微笑着,点头附和行长的每一句话,又低声下气地反复说:”求您多想想办法,您的大恩大德,我们一辈子不忘。”
低到尘埃里的父亲,突然让我有一种想逃出去的动。在我们准备告别时,行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带回去。
父亲假装拎着东西准备出门,就在他跨出门槛的一刹那,父亲迅速把东西朝屋内一丢,拉起我迅速冲出门外。等行长反应过来,我们早已冲出了门口。这时,行长也提着东西追了出来,父亲见状,拉着我的手迅猛奔跑。
奔跑中,父亲的脚下突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,他重重摔在地上。可父亲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,旋即爬了起来。爬起来的父亲跑得更快,不一会儿,我们便跑出很远了。
父亲和我喘着粗气,停了下来。然后,他一瘸一拐地走着,得意地笑道:”只要留下了东西,你找工作的事,肯定就有希望了。”而我转过身,却泪流满面。
一个月后,那个亲戚行长果然来到我家,说有一个效益不错的单位正好要人,我可以去那上班,还把烟酒退还给了父亲。
行长临别前,悄悄对我说:”你能找到工作,不是因为我想帮忙,而是你父亲那晚拼了命地跑。尤其是他摔倒后,忍着伤痛,还爬起来跑,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那样拼命地跑……”
如今,我工作已快20个年头了。那个晚上父亲的奔跑,依然宛如昨日,历历在目。
(作者:乔显德)
3月4日这天,天气阴沉沉的,元宵节刚从老家返回小城的我,明知天气预告有雨,却执意再回老家,因心中惦念着大病初愈的老父亲。于是,我和妻打点行囊,就向老家的方向进发了,天是阴的,我的心情也不太晴朗。车行至半路,天空真如天气预报所说,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,一会儿就”噼里啪啦”地敲打着车盖和窗玻璃,妻说:”地面都被雨湿的光亮起来了,有些地方还有小水湾呢。”天因雨而打破了阴郁沉闷,此时我的心情也释然了,因为什么呢?
冒雨行进在回老家的途中,平添了与晴日里不一样的感受,望着窗外飘飘斜斜的春雨,我思绪起伏,感慨万千,这春雨点拨起了我一缕缕情愫,情在雨中,其实还不是那雨中情,那是什么呢?是思乡情啊,是乡愁。这时我想,这思乡情、这乡愁,并不是相隔千里、万里才萌生的,即便如我等人,离老家只数十里的路程也竟有思乡情,此时的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滋味,不怕别人笑话,这是心灵在诉说。
冒雨行至离家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,是一段土路,这是因村子混乱十几年后延续的结果,雨天的感触,更深。打开车门,脚踏在泥水中,整个人已沐在骤风急雨中,风刮得怎么也撑不开伞,试了几次都不行,情急之下还犹豫什么呢?我和妻小跑着、嘻嘻哈哈着、嘴里还试试啦啦着就往家里跑,这让我想起了儿时冒雨往家跑的滋味,那是自己的家啊,谁不都是往家跑啊?只要有家在,这点风雨算什么呢?再说了,我和妻都是从农村歪歪斜斜地走出来的,大凡从农村走出来的人,哪个没经历风吹过、雨打过、水泡过、泥粘过?即使到了现在脚上的泥还不一定洗净呢,泥水脏不了自己的脚,而脏了的是有些人脱离农村后弄脏了自己的心灵。我觉得踩着这样的泥水,才感到接地气,脚下才感到有根,心里才有种踏实感。
冒雨走近老家大门外,抬头见两盏大红灯笼在门楼上高高挂,这让我想起了电影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,不过,此时的两盏灯笼正处在风雨飘摇中,它们”一颗红心,两种准备。”坚守着自己的信念,维护着正月里的尊严,我对两盏灯笼仰视。
我一手提着物,一手推开街门,妻紧随,冒雨闯进了家门。86岁的老父亲见了一愣怔,”光延着好天回来就行了,你们怎么下着雨来了?”说着,眼角湿润润的,我搪塞着说:”噢,回来看看。”老父亲在大病一场后,不愿随我到小城居住,执意非要回老家住,我也不好强扭着,就随老父亲的心愿吧,便和妻便有时每天一趟、有时隔三岔五一趟地回老家照顾,专拣老父亲爱吃的买,以尽人子、人媳之孝。这次之所以阴雨天归来,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,老父亲的药快吃完了,我怕因此中断了。老父亲几次对我说不想吃药了,觉得自己吃着药就是病还没好,心情低落,还怕我花钱买贵重的药。在我和妻的不断劝说下,才一直吃着药,我便一直为老父亲买着药,让药减轻老父亲的病情。我觉得,老父亲只有吃着药,才能维持着现状不使病情复发,并向好的方面发展。看着老父亲一天天的好起来,我一直压抑的心才慢慢放松起来,我的心情也一天天的好起来。
问候了老父亲一番,父子俩坐着闲聊了一会,我便起身拿着钳子、螺丝刀,搬着凳子冲进风雨中,顶风冒雨解红灯笼,因按农村的说法,大多过了正月十五就要把红灯笼解下来,() 我想,即使顶着风雨也要把它解下来。寒冷的西北风吹冷了我的身体,淅沥沥的冷雨淋湿了我的衣服,那天的风雨确实太大了,老父亲一遍遍地开门担心地看我,一遍遍地叫着我的乳名喊我:”别解了,等到好天再解吧!”我知道这是老父亲在心痛我,越是这样,我就更来了勇气,非冒雨解下来不可。这虽是一件小事,却看出了老父亲在顶风冒雨关心着风雨中解灯笼的儿子,我和老父亲间涌动着浓浓的父子情。
门外的雨在一直”淅淅沥沥”地下着,门里的我和老父亲在暖暖地吃着午饭,这是多么值得回味的亲情和天伦之乐啊,本来在家几乎不沾酒的我,因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,洋溢在父子俩的深情氛围里,频频地举起酒杯,伴着门外的风雨声,随着对老父亲的祝福声,把一滴滴陈年佳酿装进了心里。此时的我想,父子情就是一壶珍藏几十年的陈年老酒,越品越香;大病初愈的老父亲脸上绽开了久违的微笑,有时还竟笑出声来,听着老父亲的笑声,我也笑了。
谈笑间,我在不停地说着:”爸爸好了。””一点都看不出来了。”的宽慰话,父亲不停地应承着;我还说:”随着春天的到来,您的身体会越来越好。”老父亲听了直点头。是啊,这春天给老父亲带来了生命的春天,这春雨滋润着老父亲的心田,这春雨下得多及时啊!
老父亲见雨下得小了下来,怕再下大了路上不安全,就再三催着我俩回去,我和妻有点恋恋不舍,绵绵细雨仿佛就是我此时的心情,雨在缠绵,我的心在缠绵。怎奈老父亲再三的催促,只好冒着绵绵细雨驶向回小城的路,雨,在慢慢地下着,我的心在慢慢地咀嚼着,一路上我就是这样回味着冒雨回老家的别样感受。
冒雨回家行,沐在春雨中。淅淅沥沥的春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情、亲情、父子情,还有那些情浓得化不开的不言中,使我许久、许久沉浸在深深的回味中……
来源:女娲之爱 love.ngnvip.com 我们的情感隐私 love.ngnvip.com/category/qingganyinsi